您的位置:财经首页 > 财经新闻财经新闻
凉白开是哪个公司的品牌?今麦郎凉白开商标被抢注引关注
2021-01-11 09:00:40【财经新闻】人次阅读
摘要 “凉白开”商标被一家教育咨询公司注册在第35类。今麦郎曾于2017年5月提出第32类矿泉水类别商标注册,结果以失败告终。而北京凌天教育咨询公司在201
“凉白开”商标被一家教育咨询公司注册在第35类。今麦郎曾于2017年5月提出第32类矿泉水类别商标注册,结果以失败告终。而北京凌天教育咨询公司在2017年10月份提出第35类“凉白开”商标申请,2018年8月28日注册成功。
中国商标网显示,今麦郎于2020年7月29日再次提交了第32类“凉白开”商标注册,进度显示为“等待实质审查”。
食品饮料行业营销战略人士徐雄俊认为,商标被抢注,对于今麦郎凉白开这一产品而言,是极其不利的。“目前,市场上已经有多个饮用水产品称为凉白开了,今麦郎凉白开产品没有商标保护,自然也无法制止这一行为。而今麦郎目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宣传营销活动,都是顺带为别的凉白开产品‘做嫁衣’。”徐雄俊说。
此外,今麦郎于2018年9月7日提出了第33379905号“今麦郎”商标(以下简称申请商标)的注册申请,指定使用在第7类的“离心机;机器用齿轮装置;电焊机;自动售货机;图钉机;非手动的手持工具”等商品上。申请商标因与第25038629号“今麦郎自动售货机”商标、第32502135号“今麦郎自动售货机”商标构成近似被驳回。
资料显示,凉白开不仅拥有优质水源,还在国内首次采用UHT热杀菌技术,做到了“烧开”和“晾凉”。但是由于是不含任何矿物质的饮用水产品,水源概念在这款产品中作用淡化;此外,UHT热杀菌技术和成本门槛并不高,也为这款产品增添了更多被复制的可能。
凉白开的配料表显示配料仅为水,并没有其他成分,与市面上销售的娃哈哈康师傅包装饮用水、百事公司的纯水乐饮用纯净水、娃哈哈饮用纯净水、怡宝饮用纯净水一样。
延伸阅读:
多批次产品检出不合格
2009年7月,今麦郎酸梅汤被江苏省质监部门检出“质量事件”。江苏省盐城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,今麦郎1.25L酸梅汤在检测中,外观一项因“透明液体,有沉淀物”而被注明“不合格”。
2009年8月,部分今麦郎绿茶在江苏宿迁被检出霉菌超标数十倍。
2010年3月,香港消委会和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发起一项针对48款方便面调查显示,13款钠含量超标,还有部分产品脂肪含量超标,其中均有今麦郎相关产品。
此外,今麦郎多批次方便面被检测出酸价超标。事件发生在2012年5月份,最早由三门峡市工商局湖滨分局在对方便面食品抽查中发现,今麦郎“酸价超标”事件共涉及2款、3批次方便面,具体品种为“今野拉面”和“一元王香辣牛肉面”,其中“今野拉面”具体为香辣牛肉风味、生产批号20120214、规格85克/袋*20/箱和老坛酸菜牛肉风味、生产批号20120315、规格108克/袋*20/箱;“一元王香辣牛肉面”生产批号为20120226,规格86克/袋*30/箱。
业内人士分析称,方便面属油炸类食品,其酸价超标的原因很多,但最常见原因多为生产厂家为节约成本购买不合格原料,用于油炸的原料用油自身就酸价不合格,或者长期不更换和循环使用煎炸用油所致。
另据了解,酸价是脂肪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标志,酸价越小,说明油脂质量越好,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。在一般情况下,酸价和过氧化值略有升高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。但如果酸价过高,则会导致人体肠胃不适、腹泻并损害肝脏。
2012年8月,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调查显示,香飘飘奶茶杯、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桶、今麦郎上品酸豆角排骨面桶、苏伯紫菜蛋花汤杯等多款纸桶外层荧光性物质含量普遍超标,很有可能是使用了非食品级用纸甚至来源不明的废纸。不排除有害物质会通过口、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,也可能渗入到食品中,长期积累对健康造成危害。
本文标签:公司
很赞哦! ()
相关内容
财经推荐
吉林户籍制度租房可落户?人才及民营企业职工落户2020新政公布
据“吉林户政”微信公号8月25日消息,吉林省公安厅会同省教育厅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在近日联合出台《吉林省全面深化比尔盖茨感谢武汉人民:接受央视白岩松采访内容曝光
比尔盖茨对白岩松说了什么? 【比尔盖茨感谢武汉人民的牺牲】比尔·盖茨:在如此严格的隔离下,所有武汉人民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,生活变得与往日截然不同。苹果中国区商店半天下架近3万款应用 苹果商城为何下架游戏?
8月1日,有媒体报道称,据七麦数据的监控数据,截至当天12时,仅半天时间App Store中国区下架了29800款应用产品,其中游戏类应用26575款,占比近90%。统计显示,下架的高峰「环氧丙烷」本油狂跌,对散氨酯止业影响多少新三板股票查询
新三板股票查询 中宇资讯 深度观察近日伴随国际原油“跳水”暴跌一时引发市场关注热度,而石化产品在原油成本传导下多数面临“瘫痪”,聚氨酯产业链作为有机化工偏终端环